形成学校文化:学校发展性督导的根本动力
更新时间:2020-03-31来源:学校发展性督导新探索
形成学校文化:学校发展性督导的根本动力[1]
陈聪富
如前所述,学校文化是指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学校群体成员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是内隐在学校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行为方式以及教育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不能离开学校这一特定教育机构的。就学校组织而言,学校文化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根本动力。学校发展性督导对学校文化的评估,主要侧重于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精神文化
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2] 精神文化的优越性在于一是具人类文化基因的继承性,还有在实践当中可以不断丰富完善的待完成性。这也是人类文化精神不断推进物质文化的内在动力。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包括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形象等三方面内容。[3] 学校价值观是指学校师生所推崇的关于学校意义的基本信念、发展目标的终极判断。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为谋求发展而精心培育的、并与学校个性相结合而积淀起来的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主体意识,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学校形象就是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总体印象,是学校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也是学校文化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方式,表现为校风与校貌。
学校发展性督导对于学校精神文化的评估,旨在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发展的精神内涵。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形成,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要注重有效性和个性化,切忌形式主义,要通过宣传、激励,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中形成共识,转化为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内化为师生的个体价值观,让学校精神文化能够时时处处地在教风、学风、校风、校貌上得到体现,成为学校品质提升的核心标志。
二、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的反映。[4] 制度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二是由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三是包括机构、组织、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其中,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是一个自生自发的规范层面,反映着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则是一个人类有意义的、有目的的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反映着一定社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经法律制度确认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正式的制度层面。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与高级层面是相互统一与协调一致,是实现制度文化功能的关键。制度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产物和物质文化的工具,一方面构成了人类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
概括起来,制度文化有五大基本特点:①制度文化的内涵包括各种成文的和习惯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②制度文化凝聚了社会主体的政治智慧,并通过社会实践的延续而世代相传,从而成为人类群体的政治成就;③制度文化的基本核心,是由历史演化产生或选择而形成的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系统的价值观念;④制度文化作为一种系统或体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必然成为限制人类不规范活动的因素;⑤制度文化以物质条件为基础,受人类的经济活动制约。因此,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制度文化,因地域、民族、历史、风俗的不同,而异彩纷呈,表现为多样性。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学校管理制度(具体见第四章第二节学校发展的构成要素:三、学校发展的文化要素)。学校发展性督导对于制度文化的评估,旨在监督并指导学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按照学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旨在突出学校发展追求、价值观念、核心素养、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因子,具有本校特色的开放性的制度文化体系。
三、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这种行为方式是人们的所作所为的具体表现,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受制度的约束和导向。在行为文化的形成途径上[5],①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他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对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行为上表现出来,合理的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②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严格完善的制度建设,用完善的制度去规范人的行为,才有可能形成统一的行为文化。③习惯是特定行为方式的熟练化和自动化,可以不假思索地去践行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在长期的生产管理工作、学习、生活等实践中,依靠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修炼来实现的,这是符合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和前提。
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学校发展性督导对于行为文化的评估,旨在加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学校行为文化建设要集中体现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学校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和正视个体差异,以多种方式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学校行为文化要在有序高效的管理文化、合理科学的课程文化,探究共生的教学文化,温馨向上的班级文化,丰富切实的活动文化,合作和谐的人际文化,优质独特的特色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形成学校自身价值的行为文化体系。
四、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创造物质产品的技术。[6]物质文化来源于技术并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直接相关。它通过经济、社会、金融和市场的基础设施显示出来。经济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系统。社会基础设施是指住房、保健、教育的条件和体制。金融和市场的基础设施是指一国为企业服务的机构,例如,银行、调研公司等。物质文化不是所有物质形态的单纯存在或组合,自然状态下存在的物质,不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物质文化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技术和物质产品的显示存在和组合,不同物质文化状况反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物质文化不单指“物质”,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文化或文明状态。
学校物质文化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设施,包括学校标志、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设施等,能够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校文化。校训、校旗、校徽等均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
学校发展性督导对于物质文化的评估,旨在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遵循下列原则:①物质文化的主题性。不同的廊道、楼梯和专用教室,体现不同主题的文化。②物质文化的多元性。学生发展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物质文化也要与之相适应体现其丰富性。③物质文化的传承性。传承中华文化文明成果,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物质文化要有传承味。④物质文化的现代性。传承人类文明的必要的,但学习现代文明是必需的。⑤物质文化的未来性。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发展,当今社会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要成为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未来性。⑥物质文化的动态性。物质文化不仅仅是静态的,而且也是动态呈现的。校园动态的环境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校园的主体活动展示的文化形态的总和。⑦物质文化的开放性。物质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世界文化在校园,应当是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⑧物质文化的整体性。尽管理想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多元的、立体的,但是,高品位学校的文化具体整体性,是以学校核心理念为统帅,服务服从于学生培养目标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
[1] 陈聪富:《学校发展性督导新探索》,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93-96页。
[2] 曾丽雅:《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地-88页
[3] 赵中建:《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300页。
[4]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制度文化/8942949?fr=aladdin,引用日期 2019年6月6日。
[5]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wiki/行为文化,引用日期2019年6月6日。
[6]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物质文化/10576985?fr=aladdin,引用日期 2019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