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习面临四大挑战
更新时间:2019-11-27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杨东平:未来学习面临四大挑战 | 博鳌教育论坛
1周前
11月16日,2019博鳌教育论坛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盛大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回归学习本质,共创教育生态”,来自海内外的富有教育情怀、追求教育梦想的优秀教育从业者、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以及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1200余人,围绕主题,共同深入探讨学习的本质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创新,畅想新时代下的教育学习新生态。
以下为杨东平老师的现场演讲实录,根据速记稿编辑整理,内容有删减。
什么是好的教育?
Play is King!
我们去年访问了丹麦,也是一个以玩为主的教育,就在我们去年访问的时候,丹麦的儿童和社会部重新修订了幼儿园法案,就是为了回应这个问题。在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教育以玩为主的方针是不是要调整?是不是要在儿童生活当中增加更多的科技成分?
他们的结论是:坚持以玩为主——Play is King。
今天,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要从应试教育突围,首先恢复正常的教育,学校像学校,老师像老师,家长像家长,校长像校长,而不是搞得像现在这样。
中国从应试教育突围的难度比西方国家更大,因为西方国家要改变的就是“教育工厂”的传统,而中国还有70年历史、移植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这是我们的教育难以改变的关键。
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
是什么样的?
关于未来学校、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从今天走向未来,而这种创新教育的尝试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热点和新常态。
美国的高中high tech high(HTH),是美国公立的特许学校,完全从社区当中招生,实行完全的项目制学习,没有分科教育,它的学生都受到研究型大学的高度欢迎。
这个学校的学生从初一到高三都在做真实的项目,不断解决问题。学校里有工厂、实验室、车间,看不到正常的教室。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著名的MINERVA大学,在旧金山租了一栋公寓,所有的资源都是共享的。它的学习计划是第一年在旧金山学四门方法论的课程,每个学期到世界上一个不同的国家以社会为课堂进行深度学习。
最近,有很多学生进入了这个学校,它的竞争力比很多知名大学高得多,它在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城市有了很广的人脉,在培养未来的世界领袖。
比尔·盖茨基金会中国的首席代表李一诺创办了一土学校,她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我问她“为什么要办一土学校?”她说,第一,她不愿意孩子到公立学校接受残酷的应试教育;第二,她不愿意孩子到国际学校接受昂贵但是没有品质的教育。
我说,为什么你看不上中国的国际学校?她说,第一,中文不过关,学习六年八年之后中文还是不过关;第二,培养了孩子“人上人”的优越感。
北大附中毕业生王熙乔办的探月学院,他们认为在公办学校里花一年的时间去刷题是对生命的浪费,是没有前途的。探月学院的课程结构分为三类:一类是个性化学习;一类是项目制学习,一类是深度学习;他们是中国第一所加入了美国的新高考模式NTC的学校。
我们最近组成了一个创新学校的联盟,现在有案可查的27所,但是它们基本上都是没有办学资质,因为达不到任何公办学校或者民办学校的办学标准,比如土地、住房、资金,只是他们有社会需求,有家长认同。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个新的教育场景正在出现,新的教育范式正在形成。
我们正在一个新旧交替的阶段,问题是如何从现在走向未来。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用“学习”来取代教育,包括国际组织联合国教
面向未来的学习的
第一个挑战是学习本身
第一个挑战是学习本身。
大家知道有一个著名的墙洞实验。著名的TED演讲的作者苏卡塔教授,他在印度一个少数民族不懂英语的社区墙上安放一台可以触摸、可以互动的电脑,过了三个月以后去看,这些学生不仅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电脑的使用,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而且对一些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学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苏卡塔教授的这个实验在印度各地都做了,这说明了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不是只有在课堂上讲课发生,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称为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有一个调查,5岁的儿童每年要提出4043个问题,但是当他到六年级的时候一个问题都没有了,九年级的时候已经披头散发、眼光黯淡。
要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这个口号是山东杜郎口中学提出来的,他们没有大专以上的老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最后成为最好的学校。
我们最近去了韩国一趟,韩国的教育创新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和我们想象当中完全不一样。我们以为韩国只有小鲜肉、化妆品、面膜,韩国的创新教育是非常领先的,我建议大家有机会的时候多到韩国去看一看,打破我们的一些成见。
韩国整体性地提出了国家的教育观——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的抓手是初一的一整个学年叫“自由学年”,不以学科教学为主,以自我认知为主。
每个班上都会有的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就有一个项目叫“梦想学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滑板、说唱、烹饪、宠物、摄影、无人机、音乐剧,什么都有,两百来种。
关键在于“梦想学校”的费用是由教育厅来提供的,学生只要提供一个计划,完全是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由教育厅来提供机
要充分认识到个体差异是教育学的起点。一个班总有学得好的,总有学得差的,我们的教育应该适应儿童,而不应该让儿童来适应我们。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可以成才”,这提供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我们传统的考试评价只考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这两个能力不合格的都是差生、废物,都要被淘汰。
我们都很清楚,如果以这个标准,无论是姚明还是谁都是废物。但是如果我们用多元智能理论,人人都可以成才,这是我们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观的基础。
还有就是我们的课程观。现代课程理论的前提是20世纪初美国的课程专家泰勒提出来的,完全按照工厂化的模式把学习组织成为有稳定性、精确性、可控性与可测量性,端正、准时、安静和勤奋。
我们把课程想象成知识的金字塔,每一个成功的人必须从小到大,史地生数理化一层层放上去,这是20世纪初的课程专家根据工厂化的理论,人为制定的。
生活中更通常的结构是网状结构,一个人通过学习就可以学习不同的知识点,带着问题学,即用即学,活学活用,离开学校之后,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不都是自己带着问题自学的吗?
其实,青少年学习过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比如维基百科是去中心化的、不断更新的。混沌理论是建立在自组织结构之上,生物学的世界观,一个开放的系统,认知的革命,心灵的能力。
我们国内的教育创新者提出了“教育3.0”的概念: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第二个挑战:来自于技术
第二个重要的挑战来自于技术,因为我们现在是一个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时代,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怎么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