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 | 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23-10-20来源:
陈聪富
【编者按】 本文于2012年6月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07年11月至2011年5月的三年半期间,本人担任温岭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开展了“学校发展性督导”“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率先提出并论证了“快乐学习·智慧教学·品质管理”这一命题;率先建构并实践了“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标准”;率先倡导并试行了“有效课堂的基本标准”;实践并探索了动态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今天转发此文,旨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新体系,提供一点借鉴。
【摘 要】本成果确立并运用了“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评价理念,强调“快乐学习·智慧教学·品质管理”是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价值取向。构建并实践了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标准,即“学生成长的健康性、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设计并运行了以“基础诊断、标准引领、学校自评、优质增值和互动共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策略与机制。
【关键词】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评价标准;策略与机制
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是指教育行政组织者和学校,在一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前提下,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运用法治的、民主的和动态的方式,对区域教学质量发展的理念、目标、制度、策略与水平进行诊断、指导、监控与评价,以促进区域教学质量提升的评价活动。
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既是《学校发展性督导》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校发展性督导》的深化研究。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相比,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实现了五个转变:(1)评价理念:从服从社会升学需求转向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的全面发展;(2)价值取向:过度服从功利价值转向体现“以生为本”的本源价值;(3)标准设计:从单一刚性的转向多元个性的;(4)策略选择:从他评为主转向以自我评价杠杆的互动共进;(5)结果使用:从终结性的横向比较转向以基础诊断为前提的、过程性的优质与增值。
现将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是以标准化管理为核心,运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发展基础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的学校。这种评价模式与基础教育发展战略走向优质化、价值取向走向人本化、管理重心走向校本化、学校发展走向个性化不相适应,区域教学质量评价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一)研究动因
如何创设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标准与机制,以保障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既是学校教育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更是区域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开展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成为必然。
(二)试图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1.转变教学质量评价理念。为什么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现实功利色彩,制约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二是科学可行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尚未建立,学科考试优秀率与平均分经常被管理者特别是校长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的、更多时候是唯一的标准。所以,本研究试图为全社会逐步树立科学和谐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
2.研究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目前,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既“偷功减料”,又“加工增料”。“偷功减料”表现为教师偷掉了研究学情、研究教材和研究课程标准的功,减掉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二维目标。“加工增料”主要表现为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剥突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资源,增加了学生不该有的学习资料,加重了学生的学业与心理负担。本研究旨在建构指向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性评价标准,对区域教学质量施加影响。
3.选择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最不能急功近利。本研究试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选择相关的策略与制度,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潜力,提高区域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三)研究的价值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因此,开展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更为优化的制度环境。有利于转变教学质量评价理念,树立科学、和谐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观,提高全面教学质量。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保障学生自主、充分、多元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服务。有利于全面激活学校发展潜能,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学校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个性发展。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本研究以教育评价理论、科学发展观、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的。注意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推理研究与实证研究、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等研究方法。
(一)实践探究阶段(2005.6-2007.5)
开展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年度评价与综合评价。在“理念影响、目标设计、方式提供、情景创设、作业分层、效果感觉”等方面,对不少于40%的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对非基础学科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进行体验性抽测,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统计分析三年来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的发展增量,评价学校的发展实力。
(二)反思整合阶段(2007.6-2008.5)
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追求学校发展的优质与增值,而优质程度如何,增值多少,这需要在定性与定量两个层面做好基础诊断工作。于是我们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编制并实施了《依法办学,自主发展——学校发展基础诊断统计表》。
(三)理性认识再实践阶段(2008.6-2010.5)
以实践反思为基础,在理性认识这一层面上,努力构建区域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框架。2009年3月出台了《温岭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方案(实行)》,2010年3月出台了《温岭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价的若干意见》,并印发了《温岭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自评申报表·他评认定表》。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围绕发展性评价理念、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展开研究。
具体内容见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