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大正乐新教育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内外资讯 > 

学校规划的结构与内容

更新时间:2021-02-18来源:《学校发展性督导新探索》


【编者按】学校自主确立的办学核心理念、制定的学校发展目标、选择的学校发展策略措施,是学校发展性督导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学校发展理念与目标、策略与措施”的载体,是学校自主发展规划。什么样的学校规划结构与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校活力,促进学校发展?今天向大家介绍正乐教育首席专家陈聪富先生的观点。

2.jpg


学校规划的结构与内容

——摘自 陈聪富 《学校发展性督导新探索》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划结构。如英国:学校工作基础与使命、优先发展项目、行动目标、行动任务和成功标准等;又如澳大利亚:规划过程的具体细节、学校简介(对学校的描述和对学校所处环境的分析)、学校使命、学校价值观和信念、目标和策略、检查和评价等。再如丹麦:教育领导、课程管理、人事福利和教师发展、学校组织、冲突处理、学校发展、管理透明度、管理责任心、学校管理团体的权利等。一般地,我国学校发展规划的结构是指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三个部分,涉及学校现状分析、办学思想、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笔者认为,引言、基础与挑战、理念与目标、任务与措施和保障与实施等五大方面,是学校发展性规划较为理想的结构。

8.jpg

一、引言

引言作为规划的第一部分,旨在简要说明本规划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教育规律与理论依据,以及教育实践依据。在一个周期内,“学校发展性督导标准”,即学校发展的基础性规范、能动性指南和品质性准则,是学校规划制定的主要依据。

二、基础与挑战

基础与挑战属于背景分析范畴,包括基础、趋势与挑战分析。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里办学的,学校今天的背景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决定了明天的发展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调整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过程。因此,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础,是规划制定的现实依据。从外部来看,背景分析主要包括教育发展的形势、政策和理论分析,以及学校发展的环境分析。从内部来看,背景分析主要解决三问题:

第一,学校从哪里来?对学校进行历史分析: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身优势与缺失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分析历史特别要注意总结学校成功经验、优势和传统,这是实现学校自我超越的前提条件,继承传统,发挥优势,让学校在历史的轨道上继续前进。

第二,学校现在在哪里?即对学校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刻分析学校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明确优势与劣势。要进行管理、教育与教学等技术方面的分析;要进行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等结构方面的分析;要进行人、财、物、时间、信息、形象和声誉等资源方面的分析;要进行思想理念、行为规范、文化和期望等文化方面分析。

第三,学校可以到哪里去?即厘清学校发展面临的趋势与挑战分析:趋势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趋势是一种可供人们选择的境遇、机会和时机。抓住趋势,乘势而上,才能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挑战是面对发展标准与要求存在的潜在危机,它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威胁。学校应直面各种问题,挑战危机,在挑战中走向辉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这是管理的基本哲学思想。分析趋势,旨在“拓宽视野,提高境界”;直面挑战,旨在“对标反思,准确定位”。

分析学校的发展背景的主要策略就是SWOT分析法。明确学校内部的优势(s)、劣势(w)、挑战(o)、机遇(t),以及外部环境、发展趋势提出的要求与存在的威胁等,以此理清学校发展的思路。

春天1.8.jpg

三、理念与目标

规划的理念与目标,主要是指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与以学生培养目标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学校教育是以学生培养目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学校规划不能忽略或者漠视学生培养目标。实践学生培养目标需要学校发展总体目标、项目目标、年度目标来支撑,也需要教师发展目标来维护。

(一)核心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学校核心理念具有走在前列、指导方向、凝聚力量、激发潜能的特征,在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评估一所学校的发展规划,首先要评估规划中所选择的学校核心理念。学校核心理念的选择既要基于学校,也要高于学校;既对学校办学历史与传统的总结与提炼,也对现代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把握,对学校发展的未来进行展望;既要遵循教育法律、教育规律和教育政策,也要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校文化与校长的个性特点;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层次,也要指导学校的管理、教育与教学活动实践;既不能朝令夕改,也要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学校核心理念是学校发展方向性与前瞻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性与个性化、理论性与实践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学校核心理念决定学校发展的灵魂、方向与品位。学校核心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学校群体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它以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理性目标熏陶着学校的群体成员。学校核心理念的内核是学生观、教育观与学校观。准确把握学校观:第一,学校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一种将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统整的社会组织;第二,学校是一种充满着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与发展型的文化组织;第三,学校是具有文化品位的场所,有品位的学校应具有合作与交往的文化、研究与创新的文化、人本的文化;第四,学校是物理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的优质生活空间。[1]

学校核心理念既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发展规划的立论基础,能够指导和保证学校遵循教育规律、端正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从而推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春天3.jpg

(二)培养目标是发展规划的根本要素

学生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的根本目标,也是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更是学校的价值所在。它规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行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任何学校都必须十分明确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也是任何校长与教师必须回答的本质问题。培养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本学段如何体现并落实国家的学生培养目标?这里涉及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使命与价值、理想与境界、责任与担当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学校明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进行校本化的解读、个性化的阐述和形象化的描述。

然而,现实的学校管理,人们往往把培养目标窄化为课程目标,甚至是教学目标,对于教育目的多数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却继续维持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使得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处于悬空状态。事实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联系又有明确的区分。[2]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和政党的教育意图和方针,即国家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预期。教育目标属于培养目标的范畴,它规定了“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各级各类教育,必须培养出具有什么素质的人才。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的那样,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都属于教育目标的上位概念。课程目标属于教育目标的中位概念。它依据培养目标设计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的原则、体系、结构、标准等等。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教学内容的标准,属于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所有的目标最终都要转化为教学目标才能执行。

作为具体的一所学校,首先要准确认识并把握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历史与传统、现状与趋势,制定符合本校学校发展需求的学生培养目标。然后以学生培养目标为核心,制定并实施学校发展目标。

春天10.jpg

(三)学校发展目标是学校规划的主体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是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发展、品质提升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追求,是一定时期内学校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的综合要求。学校发展目标的策划既是规划的核心,也是发展性督导的主要标准。学校发展目标体系是以核心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学生培养目标,由总体目标、重点目标、项目目标与成功标志等方面构成。

1.学校发展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学校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总体定位,是学校发展的大方向,是学校发展要求和发展水平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学校的一种期待,就是管理者根据学校发展现状,期望在一定时期内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希望在同类学校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具有什么特点等。当然,学校总体目标表述的基本内容仍然由学校组成要素构成,包括学生质量、教师水平、管理能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学校总体目标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效率的牵引力量。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设计与定位,要充分体现继承与发展、求实与创新、眼前与长远有机结合的原则。

2.学校发展重点目标。学校制订了学生培养目标和总体发展目标,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确定这一时期的重点目标。所谓重点目标是指那些关系全局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或基础性要素,这些内容必须优先得到保障,优先得到发展。那么,如何确定重点目标呢?①根据发展要素列出一系列的具体化目标,按照实践总体目标高效性,区分主次、轻重项目,整理出最关键的作为重点目标。②体现优先发展与优势发展的原则。所谓优先发展是指影响全局的基本要素或者缺失要素,所谓优势发展是指学校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条件或者是亮点特色,均可作为发展重点。③重点目标应该具有发展性、特色性、前瞻性等特征。即重点目标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能带动全局发展;具有学校特色倾向或能显示学校特色;面向未来的,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基本要素,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学校发展项目目标。是以学生培养目标为核心,对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发展总体目标、重点目标的分解,是以上目标要素的具体化。项目是学校各项工作推进的具体内容,也是各项工作推进的具体抓手,项目目标的核心思想应该完整地体现学校的总体目标和重点目标。侧重于工作领域的项目目标可分为:理念建设、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德育管理、教育科研、后勤服务、办学条件、特色创建等方面;侧重于发展要素的项目目标可分为:组织与管理、课程与实施、资源与条件、教师与学生等方面;侧重于专题发展的项目目标可分为: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学校文化建设、家庭教育等方面。项目目标要体现分解科学、表述正确、凸现特色等原则。分解科学指的是对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和重点目标内涵细致地确定,然后找出分解的具体标准,精心设计发展项目,达到有较强的秩序性和逻辑性。表述正确指的是对项目目标的阐述要准确合理,富有现实性、操作性、可测量等特点,不要笼统宽泛,模糊不清。凸现特色指的是项目目标要具有独特性,具有本校的独特文化价值,能够构成学校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内存价值和外在形象。

在一定时期内,下列项目目标的编制能够体现下列相关的主题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例如,学生成长:健康·全面·个性;学校治理:法治·民主·正义;教师发展:理想·尊严·勇气;课程建设:校本·多元·个性;德育为先:全员·全程·全境;教学推进:规范·有效·科学;教研科研:引领·前瞻·规律;资源利用:实用·高效·经济;特色品牌:独特·稳定·示范;文化形成:传承·创新·繁荣。

学校发展年度目标。年度目标是对项目目标的具体细化。要体现准确性、关联性、递进性、操作性原则。由于规划目标本质上是预测性目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与不确定性。根据温岭发展性督导综合评估六个周期近18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年度目标列入规划对于督导组织意义不大,作为学校年度计划是适切可行和高效的。

春天30.jpg

4.学校发展的成功标志。成功标志,是指学校发展规划经过规定时限的执行以后,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状态,即规划目标达成的衡量指标、预估价值、应然状态,是学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标志,可以从定量或定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定量表述中的“量”,是现有基础数量与目标实践后的增量之和,不能低于基础数量,至少是等于或大于基础数量;但是其“增量”不宜过高,必须是经过三年努力可以实现的,高不可攀的“增量”,会挫伤积极性。定性表述的关键是选择合理、准确、科学的行为动词,用摘果子的行为来比喻,其衡量标准是“跳一跳,能摘到”。成功标志,既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目标自控、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教育督导组织评价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发展、品质提升水平的重要标准。成功标志,应主要围绕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品质来设置。成功标志的设置可从下列视角考虑:从物的视角来看,建筑面积、占地面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校园环境文化的变化;从人的视角来看,教师的数量、结构、职称、荣誉变化,学生的品德、素养、能力、学业、特长变化;从文本视角来看,制度、课程、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变化,都可以作为成功的标志。本质上,学校规划实践的成功标志,要与发展性督导综合评估标准中的品质性准则相对应。成功标志的表示方式为:时间跨度+行为动词 + 发展主题 + 程度副词(量词)

5.学校发展目标的表述范式。①载体式目标。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示范创优载体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如“到2020年,创建成为浙江省现代化学校”。②定语式目标。用若干个修饰语,对学校发展的内涵加以界定的目标。如“同心同德,殚精竭虑,马不停蹄,有序高效地创建一所风光怡人、设施先进、管理科学、质量上乘、个性鲜明、和谐奋进、百姓称道的全国一流的乡村名校”。③分列式目标。从各个不同的发展要素角度,分别表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如“磨练教师的教育智慧,建立一支以名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构建数字化校园,不断实践教育现代化;打造高品位的育人环境,形成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凸显学校特色,培育学校精品,打造品牌学校”。⑤综合式目标。既有发展载体表述、又有发展内涵界定、也有发展要素陈述的目标。如“继续高扬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两面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并构建现代学习型学校的新理念,以学习型学校建设带动学校综合办学质量与水平的全面提升,把学校打造成为一所内涵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学习型学校”。

春天22.jpg

四、任务与措施

任务是指某一时段内(一般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学校工作的具体要求与担负的责任,它是对项目目标的具体分解与细化,为项目目标服务。任务的设计原则:①准确性:任务要准确把握项目目标的内涵与实质,对项目目标的内在要素作边际分析,使内涵和外延都能得到准确地体现。②关联性:一要与项目目标紧密关联,二要在上下年度任务之间体现内在联系,突出承接关系。③递进性:上一年度任务是下一年度任务的基础,下一年度任务是上一年度任务的提高。④操作性:年度任务必须具体可操作性。

措施是指围绕学校发展的目标、任务体系,制定出一系列达成目标的、完成任务的可执行操作的办法。不能直接支持目标实现、任务完成的措施,不能作为学校发展的措施;没有措施支持的目标与任务也不能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措施须具备以下条件:与目标、任务的关联度高;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同的措施之间不会相互冲突;讲求实效,能够多快好省地达成目标,完成任务。

目标、任务、措施与成功标志之间既有联系,它们都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发展服务;但是他们之间更有区别的。现实中,许多学校规划的目标、任务与措施是比较混淆的,必须加以区别。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指标或标准;任务是指交派的工作和担负的责任;措施是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途径或方法;标志是指事物达成的某种特征或状态、程度。具体内容见表12-1目标、任务、措施与标志的区别。


项目

含义

举例

目标

想要达到的指标或标准

“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敬业务实、具有现代教育先进理念和具备从事教育事业发展能力的专业化队伍。”

任务

指交派的工作,担负责任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2.----;3.-----

措施

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节期间,开展评选学校师德先进个人活动,并组织先进人物报告会。2.修改教师考核方案相关条款,加重师德在考核评比中的权重。

标志

表明某种特征(状态或程度)

1.评出校级师德先进个人20名并至少有2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先进;出台新的教师考核方案

 表12-1目标、任务、措施与标志的区别。 

春天47.jpg

五、保障系统

保障是指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某种意义上的交互动态的有限支撑和支持,比如:基本生存、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就业、失业、阶段性的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居住条件、安全、合情合理、正当正义的言论自由等。它需要建立在全社会的文明和财富逐步的增加和法治建设逐步完善来实现。作为规划结构组成部分的保障系统,是指为实践理念、达成目标、完成任务所构成的保护、保证等方面的支撑体系。一般地,规划的保障系统主要包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等内容。

思想保障。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明晰奋斗目标的过程。规划的实践,更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理念认同、目标认同、心向一致。

组织保障学校要成立学校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与领导,并进行任务分解,层层落实目标责任。领导小组成员是条块负责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实施。每学年开学前要求各部门对发展规划作具体研究,提出阶段工作计划;期末做出小结,根据发展要求和上级的发展政策的出台及时进行调整,落实到位。

人员保障。教师是规划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建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适应规划发展需要的数量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条件保障。规划实施就必须按照规划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支持学校的发展。一是争取上级各级部门的支持,二是发挥学校的优势,让社会都来关心学校的发展,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强对学校硬件建设的投入。

制度保障。学校发展中,能否处在良性运行状态,有机协调地向着发展目标迈进,学校制度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在规划的指引下,要全方位地梳理学校现行制度,建构与学校发展规划改革相匹配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1] 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4期

[2] 叶平(执笔):《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04-29

春天53.jpg


0

相关资讯

正乐网站登录

注册

正乐网站注册

登录

短信快捷登陆

注册